开栏语: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一个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的支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都离不开团队的滋养、团队的凝聚、团队的力量和团队的拼搏。《西电科大报》从本期开始,开设“西电团队”栏目,系列报道我校各学科各专业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探寻西电人潜心教学科研的群体奋斗足迹,彰显新时代西电人的精神风貌。
探寻网络信息安全的密钥
——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
■ 记者 高巍巍
这里是全国最早的信息论专业的发源地,这里产生过曾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反响的肖-massy定理,这里有我国军外唯一的密码学博士点,信息安全领域、西电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肖二王”曾在这里工作授徒,当今密码学界、信息安全领域的大批精英由这里培养,这里孕育了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第一支教育部创新团队……
这,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
2003年12月4日,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在世界信息安全领域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该报道称,“中国无线技术加密标准引发业界慌乱”。这个引发业界“慌乱”的正是宽带无线网络wapi标准,该团队部分成员的研究成果为该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wapi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赢得了可贵的自主权,突破了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是我国科技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国务院参事建议》对wapi给予这样的评价。同时,wapi国际标准也成为信息安全共性技术领域我国首个提交并获发布的国际标准,该技术于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团队的核心成员王育民教授为该成果的主要完成人。
近年来,该团队在信息安全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已发展成为以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创新型团队。与国内外相同领域团队相比,我们将有效整合学校的学科资源,努力搭建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平台,把团队建设成为设施先进、共享共用的国家级研究基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果孵化基地、高水平专家和创新团队的汇聚基地”。该团队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建峰说。
五十载播种收获 硕果连连
从1958年成立军用保密电话研制小组,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陈太一院士、胡征教授带领下建立全国最早的信息论专业,到七十年代初期在肖国镇、梁传甲、王育民、王新梅教授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开始密码学研究、成为国家密码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到1993年获批设立密码学博士点、成为民口首批唯一的密码学博士点,再到2000年获批建设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四十余年来,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特别是2002年获准建设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来,该团队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在密码理论与技术、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对抗、网络管理与测量等方面承担了大量包括国家“973”、“863”高技术项目、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取得了显著成果。
近5年来,团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包括:异构无线网络安全融合、宽带无线ip网络系统安全技术、密码算法与安全协议的设计与分析、系统可生存性等,获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授权技术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26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被sci、ei索引326篇。
在密码学领域,流密码的安全性与结构简单性不统一是研究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该团队对w.meier和o.stafflebach提出的自缩序列进行了长期的分析研究,并成功开发了原创性成果广义自缩序列。该研究成果荣获2007年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另外,团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快速公钥密码算法——ssf42被纳入国家商用密码管理,并在中国移动、招商银行、成都商业银行试用,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交通银行总行的高度重视。
在国外知名大学的 《计算机网络》课堂上,你也许会看到一段关于无线网络匿名连接方法的内容。这正是这支团队为防止因身份认证而导致用户身份信息泄漏提出的一项关键技术。这一技术有效解决了用户隐私保护问题,该匿名认证方案被权威学术期刊/国际著名学术会议的相关论文多次引用。
同时,针对终端和系统安全策略不一致而导致终端成为网络攻击突破口的问题,团队提出了基于关联响应的安全策略实时自动更新方法,有效抑制了病毒、蠕虫等在网络中的快速扩散。此方法能够控制终端的自动更新,保持终端和系统安全策略的一致性,增强了终端的安全性,降低了用户的安全代价,提高用户业务通信质量。
另外,该团队在多媒体数字家庭网络技术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四项研究成果被纳入相关的国际iec标准。
好团队人才辈出
国际著名密码学专家、国际数据加密算法idea的发明者来学嘉,国家密码管理局副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冯登国,吴俊博士和沈八中博士,叶季青、龚光、何良生、丁存生、陈立东、李大兴……这一个个响彻信息安全领域的名字,无不与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有着联系。
“如何进一步增强团队实力,说到底,人才是第一位的。我们会不断加大团队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高素质的研究队伍。”马建峰说。
几乎每个星期四下午,沈玉龙、李兴华等一些年轻教师都会坐在一起,就各自近期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交流。工作短短几年时间,33岁的沈玉龙已成功申请了10余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团队里其他年轻教师,比如张卫国、谢敏、傅晓彤等,自发组织了以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为主的讨论班,研讨密码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团队中,像沈玉龙这样的年轻骨干还有很多。
谈到在团队中的收获时,沈玉龙感触颇多:“我们团队的学术氛围非常好,为年轻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因为从团队走出去的牛人很多,年轻人参加对外交流的机会也很多,这对我们开阔眼界大有好处”。
合作交流 为团队发展增添新动力
李兴华是这支团队里的另一名青年教师。由于技术过硬、英语能力出众,2010年应国内某知名通信公司邀请他两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ieee标准制定会议,并多次参与团队与国内外高校和单位的交流。他说:“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技术更新飞快,不交流不合作很快会落在别人后面。站在团队肩膀上,完成个人积累和发展会相对容易些。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也离不开对外交流与合作,交流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离开团队、忽视了交流,个人成果很难引起学界和大公司的关注。”
多年来,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瑞士苏黎士高等理工学院、德国多特蒙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国立庆北大学、sony公司、philips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团队每年都要承办相关领域国际会议,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作报告。团队每年选派3-5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者到国外交流访问,接收访问学者10余人次。与韩国庆北大学移动安全研究中心自2005年签订合作协议以来,双方在国际期刊与会议论坛上已合作发表论文14篇,其中期刊论文6篇,8篇被sci索引。
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为团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该团队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内相关企业采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科学如果不能转化为技术,不能紧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其贡献就无从谈起。我们的研究一定要着力解决现实问题和热门问题。我们团队多项研究成果之所以能被纳入itu和iec两大国际标准,与团队跟企业间的紧密合作是分不开的。”马建峰说。
在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把科学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目前,团队已在南校区建立了两个学生实验室,并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和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比如:信息安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于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信息安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方法于2008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于2007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对于团队今后的发展,马建峰表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团队将立足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关键技术难题,结合实际需求,为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城市等提出有效的安全技术方案,在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上再做贡献。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基础,作为军外唯一的密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发展国家的信息安全事业,特别是密码理论与技术,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责无旁贷。团队将继续发挥优势,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突破,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保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
来源:《西电科大报》2011年4月30日